老北京人对金鱼品种的称呼非常有趣,一般将宫廷金鱼中四尾的珍贵鱼种称为“金鱼”;把比较常见的草金鱼叫做“小金鱼儿”。“金鱼”通常产自金鱼池,是在鱼庄出售的;“小金鱼儿”大多来自高碑店,是小贩走街串巷吆喝着卖的。
那些挑担的鱼贩,叫做“卖小金鱼儿的”。也分为两种:一种是专卖金鱼,担子上一头挑着木桶,另一头挑着荆条筐。木桶里盛放金鱼,荆条筐装十几个小玻璃鱼缸,边走边吆喝“一大一条,二大一条,我不是卖黄瓜的,我是卖大小金鱼儿的!”;另外一种是小金鱼儿、蝌蚪、螺蛳一起卖,鱼贩肩挑两个矮沿儿木盆,里边盛着小金鱼儿、田螺、蝌蚪,金鱼五颜六色、蝌蚪黑如墨染、田螺碧绿清灵。小贩也是边走边吆喝:“买大小--哎小金鱼唻咳!哈蟆骨朵儿大田螺丝唻--!”。这种蛤蟆骨朵儿就是小蝌蚪,孩子们都喜欢买几条回去养着玩。也有大人来买,回家用清水泡干净之后,在锅中煮熟熬汤,当做清热去火的良药给孩子灌下去。
卖小金鱼
现代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广泛流行一句话:“鱼是7秒钟记忆”,甚至还有说金鱼记忆只有3秒的。古代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,能说明这句话的荒谬。
苏州吴中曾有一位擅养金鱼的大玩家,他蓄养的金鱼能辨别旗帜颜色。在同一口缸中,红、白、紫、黑各色金鱼杂陈浮潜,每当要喂食的时候,主人摇动红旗,红鱼便浮出水面争食;摇动白旗,则白鱼上浮出水,有条不紊令人惊奇。后经一再追问,主人才缓缓道出真相,原来方法很简单。最初把各色金鱼分缸蓄养,每次喂食必定举旗,红鱼摇红旗、白鱼摇白旗、紫鱼摇紫旗,以此类推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金鱼形成习惯之后,把这些鱼再合入一口大缸,金鱼自然就能记住旗帜的颜色听候指令了。
金鱼历来是用以观赏的玩宠,很少听说有人把它煮肉煲汤。原因很简单:首先是人的爱心使然,亲手饲育、日日相伴、天久生情,自然舍不得吃。其次是图腾崇拜所致,人们视金鱼为祥瑞,代表高贵、多子、富足,当然不敢吃。
古代有个叫江含徵的人也说:“金鱼之所以免汤锅者,以其色胜而味苦耳。”但是不久之后,有人重金购入色彩鲜艳的金鱼,当做珍贵礼物送给一位邑侯。过了段时间,这个邑侯对送鱼人说:你送我的花鱼一点味道都没有,不好吃!听说这件事以后,江含徵无奈的苦笑说:“世岂少削圆方竹杖者哉!”意思是说这个邑侯暴殄天物、大煞风景。
南宋中期,有个叫吴曦的人从杭州出发奔赴四川任职。动用三艘大船装载巨量西湖水用以盛放金鱼,随船还有很多的鱼把式。这在当时是个浩大工程,需要大量淡水、巨型容器和较多的管护人员。在中国,这种运送方法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。
据德国学者赫各莫腊透所著《金鱼饲养法》记载:日本金鱼运往欧洲时,是用巨口的玻璃瓶。约盛装10斤水,以细砂碎石铺底,植入水草,投入少量蝌蚪和蜗牛用以除污。灌水八分满,每瓶投放寸许长金鱼4尾。各瓶之间以动物毛皮做缓冲,避免互相碰撞。以若干瓶为一单元,以木框或者金属框架固定,装船启运。这种方法也并不高明,与我国古人的运送方式并无实质性进展。
上世纪初,出现汽车运输金鱼的方式。江浙一带使用木桶,沿途按时换水,或者用击水板插入桶底并上下搅动,给金鱼增加氧气。后来还尝试用过搪瓷桶、铝桶、帆布桶等容器,但是道理都是类似。费事、费力,还容易伤鱼。
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水产部试验尼龙袋充氧法成功后,金鱼运输才有了根本上的改进。这种方式操作简单、成本低廉、盛放鱼只密度大、金鱼成活率高、对交通工具依赖性低、节省大量途中管护工作量。所以延续至今,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观赏鱼的运输领域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