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鱼文化

微信扫一扫进入商城

金鱼文化

《鱼把式》溯源甄考之变异家化(二)

    金鱼满堂」官方出品《鱼把式》专著连载

 

    溯源甄考——变异·家化

 

明代后期赏玩金鲫更为普及,上至达官显宦下至寻常百姓无不豢养。此时,民间以饲养金鲫为生的技人大量涌现,金鲫交易集市也逐渐有了固定场所,并建立了专门养殖金鲫的鱼场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记述了这个时期北京金鲫鱼场的情形:“金,故有鱼藻地。旧志云,池上有殿,榜以瑶池。殿之基,今不可寻,池泓然也。居人界而塘之,柳垂覆之。岁种金鱼以为业。”(见1)由此可见,金鱼行当已基本成形。

 

这时期,金鲫普遍采用盆养。皇宫用玉盆,民间有钱人用石盆、瓷盆,普通人用木盆(木海)或陶土烧制的泥瓦盆。明神宗朱翊钧案头就放置玉质鱼盆以便随时赏玩,这一情景收录于《榖山笔尘》中:“东一室,乃上所游息。一日,同二三讲臣入视,见窗下一几,几上设少许书籍,又一二玉盆,盆中养小鱼寸许,上所玩弄也”。(见2)当时的鱼盆一般都为圆形。这种方式节约土地、用水量不大、耗资少、便于管理,百姓人家也能养得起,花钱不多还能陶冶心情。

 

养鱼技人也许没有意识到,从池养到盆养这种养殖方式的改变将使金鲫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,多姿多色、异彩纷呈的金鱼即将跃出水面。

 

盆养使得金鲫的活动空间变得狭小,于是身形逐渐变短,游动速度也变慢,尾鳍变为多尾以便保持平衡;容器中没有天然饵料,必须人工投喂,这就导致金鲫逐渐失去觅食能力,头吻变得短钝;盆养还改变了人对鱼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状况,拉近了人和鱼的距离,便于养鱼技人观察研究。这些改变引发了金鲫形体、器官的急剧变异。例如:纺锤形的身形演变为蛋圆形;眼睛凸起;背鳍退化或消失;尾鳍出现多尾现象;花色变得颜彩纷呈。

 

《鱼把式》溯源甄考之变异家化(二)

 

这时的金鲫与祖先发生了巨大差异,已经不能再称之为”了。于是,出现了 “玳瑁鱼”、“火鱼”、“五色鱼”、“斑鱼”、“文鱼”、“朱砂鱼”等多个称谓。这一混乱现象到了明崇祯皇帝时期才被统称为“金鱼”,并逐渐被大众接纳,沿用至今。

 

金鱼从池养到盆养,经历了宋、元、明三代,历时三四百年。盆养后,养鱼技人通过细致观察提高了对金鱼的认识,并大大提高了饲养技术。使得批量饲养、分筛挑选、分盆培育成为可能,人工干预金鱼变异的效力进一步提升。

 

由于人们对金鱼形态孜孜不倦的求新、求异,并且兴趣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,比如对颜色的要求就是时而喜欢红、白,时而爱好红白花斑、时而迷恋五彩;对身形的要求是有人喜欢壮硕、有人爱好修长、有人钟意肥圆,不一而足。所以,养鱼技人就有意识的挑选变异最明显的加以保留并培养种系,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。其一:金鱼品种千差万别。史料中记载当时的品种就有红鱼、白鱼、金盔、金鞍、锦背、印头红、连鳃红、首尾红、鹤顶红、七星、八卦、墨眼、雪眼、朱眼、紫眼、玛瑙眼、琥珀眼、四红至十二红、二六红、十二白、堆金砌玉、落花流水、隔断红尘、莲台八瓣、蓝鱼、水晶鱼等等。这些品种,有从颜色的变异而命名的,有从眼的变异而命名的,有从尾鳍变异而命名的,实在是奇形怪状的也就随意命名。《朱砂鱼谱》对金鱼这一时期的品相进行了详细记述,由此成为我国第一部金鱼专著。(见3)其二:开始了对金鱼的人工选种。养鱼人层层甄别、万里挑一的筛选,并精心保留每一个有观赏价值的个体变异金鱼,设法使之得以稳定发展并遗传给下一代,从而加快了金鱼的变化速度。

 

虽然人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金鱼培育技术,但是并不了解金鱼变异的成因,即便是富有经验的养鱼技人也错误的认为金鱼是金鲫与虾、蟹交配的产物。这种观点完全违背了大自然的物种隔离法则,是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,人们对无法解释现象的错误说法。

 

因此,金鱼从明代进入盆养阶段,并在此时完成了家化。

 

清代前期,金鱼行当又经历了一次低谷,原因与元代基本相同。这一时期,金鱼甚至在宫廷都没有得到重视,被随意的投放到鱼池,与鲤鱼、鲮鱼等食用鱼混养。直到清中晚期,宫廷金鱼的饲养才重现繁荣。皇宫大内、将相府邸都专门聘请养鱼的技人饲养金鱼,唤作鱼把式”。鱼把式通常具有丰富的金鱼批量饲育经验,具备培育新品种的能力。

 

始于明末的金鱼赛事随着官府的推动,鉴赏活动日益频繁,人们对金鱼的鉴赏水平逐渐提高,审美意识趋于理性发展。《朱鱼谱》中就记载了当时金鱼鉴赏的56款和鉴赏入格18条。(见4)在民间,鱼把式从夏季就开始选购大量金鱼,培养、筛选出精品用以参加比赛。这一时期,红、白色金鱼最受追捧,色质是否纯正成为衡量金鱼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。为了便于比较颜色,鱼把式用磁州白盏做容器衬托金鱼的色质和色泽,这一发明被延续至今。鱼把式对金鱼色彩的追求也日趋艺术化,并以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字命名:天地分、巧云、金管、银管、落花满地、玉带、七星、八卦、菊花、梅花、鹤顶红、十二红、十二白、堆金砌玉、隔断红尘、莲台八瓣等等。

 

人们对金鱼体型的要求也日趋猎奇,以新、奇、特为标准,并且对金鱼有了整体性的鉴赏,包含嘴、唇、头、腮、眼、身、腹、背、鳍、鳞、尾。清晚期制定了鉴别优劣的五个标准:“身粗而匀;尾大而正;睛齐而称;体正而圆;口团而阔”,并收录于《竹叶亭杂记》。(见5)这时的鱼把式根据市场需求,有意识进行人工选择,“万中选千、千中选百、百里拔十”,层层筛选,直到选出满意的鱼苗为止,并且保留做种,用以繁殖下一代。这种甄别精品金鱼的方式代代相传直到今天,成为后世养鱼人的必做功课。

 

由此可见,人们最初仅仅着眼于金鱼颜色的变异,到后来逐渐波及金鱼各个部位、器官的变异,人们按照自身审美取向和主观意愿加以定向培养,保留其变异特征并使之稳定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金鱼品种丰富、色彩斑斓的特点。

 

这一时期鱼把式培育出了金鲫类、文种类、龙种类、蛋种类四大品系,奠定了金鱼文化基础。金鱼已经完全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金鱼。

 

由此可见,鱼把式在这一时期逐渐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巧,金鱼也从池养阶段进入了盆养阶段,并完成了从半家化到家化再到人工选种的漫长发展历程。这一时期经历了金鱼家化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变革,催生了金鱼品种的杂交育种技术,促使金鱼演变向多元化发展,造就了繁花似锦的金鱼大家族。金鱼行当伴随着金鱼的发展也初具规模。

 

《鱼把式》溯源甄考之变异家化(二)

 

注释:

【1】《帝京景物略》由明刘侗、于奕正同撰,于奕正摭求事迹,而刘侗排纂成文,本书编详载北京景物,以京师东西南北各分城内、城外,而西山及畿辅并载焉。所列目凡一百二十有九,每篇之末,各系以诗,采摭颇疏。

【2】《山笔尘》明代于慎行所著,是“元明史料笔记丛刊”之一。对明万历以前诸大事,如典章、人物、兵刑、财赋、礼乐、边塞等不仅记其始末,且考其得失善恶,求其兴衰成败真谛。同时对耳闻目睹之事如风俗、轶事、释道均予笔录和评述。

【3】《朱砂鱼谱》由明代张德谦著,是中国最早的一本论述金鱼生态习性和饲养方法的专著。

【4】《朱鱼谱》由清初康熙年间蒋在雝著,本书集入当时入格的金鱼式样五十六款,并入格的金鱼体段十八条,从颜色到嘴、眼、鳞、鳍均有涉及,足够后人备考。

【5】《竹叶亭杂记》由清姚元之撰,所记有清代掌故、清宫仪制、科场典事、东北西北地区风土习俗、名人轶事等。并反映了兵制、盐政、吏治等腐败的情况。

 


地址:石家庄智行创意公社南区

电话:0311-888181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