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养使得金鲫的活动空间变得狭小,于是身形逐渐变短,游动速度也变慢,尾鳍变为多尾以便保持平衡;容器中没有天然饵料,必须人工投喂,这就导致金鲫逐渐失去觅食能力,头吻变得短钝;盆养还改变了人对鱼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状况,拉近了人和鱼的距离,便于养鱼技人观察研究。这些改变引发了金鲫形体、器官的急剧变异。例如:纺锤形的身形演变为蛋圆形;眼睛凸起;背鳍退化或消失;尾鳍出现多尾现象;花色变得颜彩纷呈。这时的金鲫与祖先发生了巨大差异,已经不能再称为“鲫”了。于是,出现了 “玳瑁鱼”、“火鱼”、“五色鱼”、“斑鱼”、“文鱼”、“朱砂鱼”等多个称谓。这一混乱现象到了明崇祯皇帝时期才被统称为“金鱼”,并逐渐被大众接纳,沿用至今。
人为介入促进金鱼发展
由于人们对金鱼形态孜孜不倦的求新、求异,并且兴趣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,比如对颜色的要求就是时而喜欢红、白,时而爱好红白花斑、时而迷恋五彩;对身形的要求是有人喜欢壮硕、有人爱好修长、有人钟意肥圆,不一而足。所以,养鱼技人就有意识的挑选变异最明显的加以保留并培养种系,这就造成了两个结果。其一:金鱼品种千差万别。其二:开始了对金鱼的人工选种。养鱼人层层甄别、万里挑一的筛选,并精心保留每一个有观赏价值的个体变异金鱼,设法使之得以稳定发展并遗传给下一代,从而加快了金鱼的变化速度。
始于明末的金鱼赛事随着官府的推动,鉴赏活动日益频繁,人们对金鱼的鉴赏水平逐渐提高,审美意识趋于理性发展。《朱鱼谱》中就记载了当时金鱼鉴赏的56款和鉴赏入格18条。在民间,鱼把式从夏季就开始选购大量金鱼,培养、筛选出精品用以参加比赛。这一时期,红、白色金鱼最受追捧,色质是否纯正成为衡量金鱼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。为了便于比较颜色,鱼把式用磁州白盏做容器衬托金鱼的色质和色泽,这一发明被延续至今。鱼把式对金鱼色彩的追求也日趋艺术化,并以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字命名:天地分、巧云、金管、银管、落花满地、玉带、七星、八卦、菊花、梅花、鹤顶红、十二红、十二白、堆金砌玉、隔断红尘、莲台八瓣等等。
人们最初仅仅着眼于金鱼颜色的变异,到后来逐渐波及金鱼各个部位、器官的变异,人们按照自身审美取向和主观意愿加以定向培养,保留其变异特征并使之稳定,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金鱼品种丰富、色彩斑斓的特点。
这一时期鱼把式培育出了金鲫类、文种类、龙种类、蛋种类四大品系,奠定了金鱼文化基础。金鱼已经完全演变为现代意义上的金鱼。
由此可见,鱼把式在这一时期逐渐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巧,金鱼也从池养阶段进入了盆养阶段,并完成了从半家化到家化再到人工选种的漫长发展历程。这一时期经历了金鱼家化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变革,催生了金鱼品种的杂交育种技术,促使金鱼演变向多元化发展,造就了繁花似锦的金鱼大家族。金鱼行当伴随着金鱼的发展也初具规模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