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鱼文化

微信扫一扫进入商城

金鱼文化

明代



明代

 进入明代中期,社会平稳,百姓安居乐业,统治阶级的“小资”情调开始萌发,宫廷内又兴起了玩鱼热潮。

1
明代赛金鲫


 神宗皇帝就是位金鲫鉴赏家,他对喂养金鲫颇有心得,在宫中大量开池豢养,并且规定每年八月中秋节要举行赛金鲫的活动。这项每年一度的赛事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,历时近百年从未间断,并且在万历皇帝时期达到高潮。参加赛事的金鲫都是来自民间征集进贡的珍品、异品。这一举动引发了民间精品金鱼的养殖热潮。自宫廷至权贵、由富贵人家到平民百姓纷纷养鱼,盛况空前。


明代



2
“火鱼”的出现

  杭州出现一种鲜红色的“火鱼”,有通身红色的、有半身红色的、有红白相间的、有背上出现红色八卦图形的、有红头白尾的,颜色各不相同。这引起了杭州、苏州等地百姓的关注,养鱼热情高涨“人无有不好,家无有不蓄。竟色射利,交相争尚,多者十余缸,至壬子(1552年)极矣”(《七修类槀》)。当时人们偏好饲养赤红色金鲫,并且竞相攀比谁的颜色更鲜艳。这是因为中华民族崇尚红色,是吉祥、喜庆的象征,代表了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记载了这一盛况:“独金鲫耐久,前古罕之……自宋始有畜者,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。”


3
金鱼行当基本成形

  明代后期赏玩金鲫更为普及,上至达官显宦下至寻常百姓无不豢养。此时,民间以饲养金鲫为生的技人大量涌现,金鲫交易集市也逐渐有了固定场所,并建立了专门养殖金鲫的鱼场。《帝京景物略》中记述了这个时期北京金鲫鱼场的情形:“金,故有鱼藻地。旧志云,池上有殿,榜以瑶池。殿之基,今不可寻,池泓然也。居人界而塘之,柳垂覆之。岁种金鱼以为业。”由此可见,金鱼行当已基本成形。


  这时期,金鲫普遍采用盆养。皇宫用玉盆,民间有钱人用石盆、瓷盆,普通人用木盆(木海)或陶土烧制的泥瓦盆。明神宗朱翊钧案头就放置玉质鱼盆以便随时赏玩,这一情景收录于《榖山笔尘》中:“东一室,乃上所游息。一日,同二三讲臣入视,见窗下一几,几上设少许书籍,又一二玉盆,盆中养小鱼寸许,上所玩弄也”。

4
从金鲫到金鱼


   盆养使得金鲫的活动空间变得狭小,于是身形逐渐变短,游动速度也变慢,尾鳍变为多尾以便保持平衡;容器中没有天然饵料,必须人工投喂,这就导致金鲫逐渐失去觅食能力,头吻变得短钝;盆养还改变了人对鱼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状况,拉近了人和鱼的距离,便于养鱼技人观察研究。这些改变引发了金鲫形体、器官的急剧变异。例如:纺锤形的身形演变为蛋圆形;眼睛凸起;背鳍退化或消失;尾鳍出现多尾现象;花色变得颜彩纷呈。


  这时的金鲫与祖先发生了巨大差异,已经不能再称之为“鲫”了。于是,出现了 “玳瑁鱼”、“火鱼”、“五色鱼”、“斑鱼”、“文鱼”、“朱砂鱼”等多个称谓。这一混乱现象到了明崇祯皇帝时期才被统称为“金鱼”,并逐渐被大众接纳,沿用至今。




图片来源于网络

地址:石家庄智行创意公社南区

电话:0311-888181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