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鱼是人工培育的新物种,起源于中国。
金鱼
其始祖是野生鲫鱼。
野生鲫鱼
而后经历了放生--家化--人工培育等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发展过程,最终演进成华贵艳美的金鱼。
金鱼品种丰富
历史上,我国面积广阔、河流众多、淡水鱼品种丰富,尤其背部银灰色的野生鲫鱼分布很广且数量众多。
我国常见野生淡水鱼
古人在与鲫鱼日渐频繁的接触过程中,曾偶然发现了野生鲫鱼体色变异为金黄色的现象。
体色变异鲫鱼
这种现象作为奇闻异事记载于2500多年前的《山海经》中。
山海经
自此之后,人们把体色变异的野生鲫鱼成为“赤鳞”。
最早文字记录可追溯到16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,祖冲之曾记载:“晋恒冲游庐山,见湖中有赤鳞鱼,即此鱼也”。这段文字收录于南北朝时期出版的《述异记》中。
述异记
《述异记》是由文学家任昉编著,他在下卷中还收录了一个金鱼神的故事:“关中有金鱼神,云周平二年,十旬不雨,遣祭天神,金鱼跃出而雨降”。
金鱼神
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“金鱼”这个名称,但在之后的千年时间内“金鱼”一词并未被广泛采用。因为人们把金黄色鲫鱼作为神话传说和吉祥图腾。
飞鱼图腾
之后很长的一段历史中,人们一般把这种彩色鲫鱼称为“金鲫鱼”或“金鲫”。这一称呼延续千年,至今还广泛流传于浙江嘉兴、杭州等地。
金鲫鱼
南宋时期,金鱼把式开始给金鲫命名,用以区分品种和花色,例如:他们给黑白相间、色彩特别明亮鲜艳的金鲫起名叫“玳瑁鱼”。在各种金鲫名称中,又出现了“金鱼”一词,并不是主流名称。
这一史实记载于《七修类槀》:“金鱼……始于宋,生于杭”。
七修类槀
明晚期,盆养使得金鲫的活动空间变得狭小,于是身形逐渐变短,游动速度也变慢,尾鳍变为多尾以便保持平衡;容器中没有天然饵料,必须人工投喂,这就导致金鲫逐渐失去觅食能力,头吻变得短钝;盆养还改变了人对鱼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状况,拉近了人和鱼的距离,便于养鱼技人观察研究。
盆养
这些改变引发了金鲫形体、器官的急剧变异。例如:纺锤形的身形演变为蛋圆形;眼睛凸起;背鳍退化或消失;尾鳍出现多尾现象;花色变得颜彩纷呈。这时的金鲫与祖先发生了巨大差异,已经不能再称之为“鲫”了。于是,出现了“玳瑁鱼”、“火鱼”、“五色鱼”、“斑鱼”、“文鱼”、“朱砂鱼”等多个称谓。
这一混乱现象到了明崇祯皇帝时期才被统称为“金鱼”,并逐渐被大众接纳,沿用至今。
明崇祯皇帝
值得一提的是,在我国清代时期金鱼有了世界公认的学名,是由世界著名分类学家C.von林萘所定。他给金鱼标本命名“Carassius auratus”。
后来,外国人将中文“金鱼”一词直译成英文“Goldfish”,成为世界通用的金鱼名称。
中国金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