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鱼非吃鱼虫不可吗?这不一定。那么它还吃什么东西呢?先了解一下金鱼的祖先吧。金鱼在野生的时候是红色的鲫鱼,那时候它都吃些什么呢?我们可以从钓鱼那儿得到启发。在钓鱼的时候,先选好地点,然后把用酒泡过的大米或小米,或是玉米面的熟饼子,放些到下钩的地方,这样就可以把鱼引到这里来。春秋两季钓鱼的钩上挂的是蚯蚓,夏季最好用面食(白面馒头加水揉软),再把它作成高粮粒大小的小球,挂在钩尖上面放进河水中锪鱼。如果蚯蚓带少了,可以捉些蜻蜒、蝗虫。它们的肌肉鲫鱼也爱吃。
有的人用淡水小杂鱼和小虾,整体混合后用铁锅加热把它们磨碎,筛成细粉。然后以鱼粉与等量面粉混合,适量的加水作成小粒晒干,作为金鱼的代饲料。金鱼吃了以后,生活得很正常。
从以上情况看来,金鱼从野生到家养,虽然生活环境有所变化,但是它的食性确没有改变。既吃动物性饲料,也吃植物性饲料,还吃动、植物混合制成的人工饲料,所以金鱼是杂食性的动物。
有人会问既然金鱼是杂食性的动物,那么为什么人们要天天捞鱼虫喂金鱼呢?原来鱼虫除了是金鱼的最好食物外,它在金鱼没有吃到它之前,鱼虫可以把鱼盆里的细菌和一些小型藻类生物清除掉。因此,凡是喂鱼虫的水,经常是清晰的,而饲喂人工饵料的水,经过露天以后,就都会变成绿色的,并且混浊不易看到金鱼。这说明喂鱼虫的鱼盆里的水质,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清新,减少了换水、刷盆的次数,而节省了不少的劳动力,所以大家都喜欢用鱼虫喂养金鱼。
鱼虫它最早叫做“虮虾儿”,后来叫“红虫”,最近称它“鱼虫子”,这都是它的俗名。科学上通称为露水蚤(Daplzina),在分类学上属于浮游的甲壳类动物。在北京附近常见的约有二十多种,小的肉眼不易看见,大的一般像小米粒或稍大一点,像高粮粒大的很少见到。其中常有以下三种:一是“剑水蚤”(Cyclops)俗名“青蹦儿”,因为它有一只眼睛,所以也叫“独眼水蚤”,身体比较小,静止的。水蚤除阴天下大雨,或干旱缺水时例外,平日不难在水蚤适宜生长的地方见到,可以大量的采集。因此,金鱼的饲料依靠自然的生产量足够应用了。
水蚤生活在肥沃的积水池塘里,环境适宜的时候,进行孤雌生殖,繁殖的速度很快。一般雌虫每胎可生二十多个小虫,小虫生出后三、四天,又能繁殖小虫。在不良的环境里,如天旱、食物缺乏或温度降低等情况下,它们又能进行有性生殖。
当雌雄水蚤交配后,雌水蚤产生休眠卵,名叫“卵鞍”,附于雌虫背上。卵鞍成熟后脱落,沉没于水底泥沙中,而渡过严寒或干旱等不良环境。等到来年春季有水时,卵孵化而发育成雌虫,又开始了新的生活。如果原池因为天旱而干涸,卵鞍还能随风沙刮到另一个有水的池子里进行孵化。
在环境正常情况下,水蚤每胎产生雌性小虫,在预感恶劣环境即将来临时,在它们的后代小虫中就杂生出雄性小虫,雄性小虫长到成虫时,就和雌虫交配,交配后的雌虫只产生卵鞍不生小虫了。所以我们很明显的感觉到水沟里的鱼虫立刻少了下去。
出于水蚤与淡水养殖业有点关系,许多地方开展了人工培养水蚤的研究并获得成功。现将人工培养水蚤的方法叙述如下:
把水蚤和水蚤的食物“藻类”分开来培养。这种方法一般叫分离培养法。在培养藻类的同时,水中自然产生大量的细菌,所以细菌就没有必要另外培养了。在池塘或稻田里的水中,有很多种小形的绿色藻类,都可以作为水蚤的饵料。以前曾有人培养四联藻(一种小形绿色藻类)作为水蚤的饵料,根据工作统计的结果,如果每天要取到一公升水蚤,需要10立方米容积的水池和3~5立方米容积的藻类水池。这样的培养方法,过程复杂,需要人工数量多,同时水蚤的饵料,也没有必要非用单一的“四联藻”不可。
有一种简便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出水蚤来。现以500平方米的池塘为例说明。水深为50-60厘米,清除所有一切杂物以后,于每立方米水中加马粪3.0市斤。等到马粪溶解后,把浮起的革屑清除出去,于第二天在每立方米水中,放人种虫(从别处引进的水蚤)5-10克。水温在20-25℃时约18 -21天可达成熟,即可取虫喂鱼。从此以后,每隔8-10天,重放马粪一次,于每立方米水中加5市斤。如此经常放些马粪和补充池内水量,水蚤就可以长期不断的繁殖。这一培养方法较前一方法省事,并且便于实际应用。
如果需要量不大,可以在室内培养繁殖水蚤。有人用脊骨2市斤,泡入20市斤水中,以培殖藻类。另用一个养金鱼的大盆,把盆底上铺一层厚2-5市寸的细砂,所铺砂面成斜坡形状,这样使水的深浅略有不同,适应大小水蚤各自要求。盆中盛水为盆的五分之四,放在温室中阳光能直晒的地方,室温25-30℃。第二天清理水面浮尘,并放入藻类培殖水3-5市斤于水蚤培养盆中,随即放人种虫2克。一周以后,每天可取出2-5克的水蚤来。以后每隔三天左右,供应藻类培殖水2-3市斤,并注意补充盆内水量。就这样一直维持到第二年春天天然水蚤生长以后,温室里的水蚤培养可以停止。
图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,不代表本站观点
如有版权问题请后台告知,转载请注明出处